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預測 > 中國民族 > 蒙古族 >

蒙古族文化

更新時間:2014-05-17 11:26:24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美麗心情

蒙古族,現(xiàn)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qū)。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 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 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 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yè)上比較發(fā)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 醫(y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nèi)蒙古、衛(wèi)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蒙古族文化

  潔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shè)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jù)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后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jié)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后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們進行包內(nèi)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xiàn)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shè)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nèi)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nèi)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jīng)常轉(zhuǎn)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馬奶酒與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nèi)粘I钭钕矚g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jié)。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shù)日后便乳脂分離,發(fā)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fā)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fā)酵法,還出現(xiàn)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qū)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tǒng)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nèi)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zhí)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后,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這時,客人理應(yīng)隨即接住酒,然后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嘗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誠相見等等。主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chǎn)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草原“那達慕”

  八月的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慶豐收的季節(jié)到了。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釀制馬奶酒,屠宰牛羊,縫制新衣,準備各種美味的食品,舉辦不同規(guī)模的“那達慕”(蒙古語“娛樂”、“游藝”的意思),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tǒng)體育比賽。

  “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時,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一片歡騰。

  “那達慕”起源于十三世紀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lǐng)們每當舉行大“忽力勒臺”(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規(guī),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guī)模較大的“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項目就是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nèi)容。使這一傳統(tǒng)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于實效!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nèi)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余人,且不受地區(qū)和體重的限制。摔跤手進行編排配對后,采取單淘汰式,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上身著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邊沿鑲有銅釘。下身穿肥大摔跤褲,腳登蒙古靴,頸上套五色綢緞制成的彩條“景嘎”,標志著獲得過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區(qū)摔跤手出場比賽前唱摔跤歌。出場、收場雙方摔跤手都要跳躍。裁判員發(fā)令,雙方握手后開始交鋒,不限時間,不許抱腿和跪腿摔,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參加那達慕的摔跤手都有獎品,前三名的獎品較貴重。

  蒙古族歷史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后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lǐng)導人發(fā)給證章、證書和紀念品,并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給他,自愿擔任業(yè)余教練,然后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成吉思汗陵

  在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綠草叢生,溪水縈繞、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聳立著一座精美別致的宮殿。數(shù)十里外,就可遙見它那閃爍的光輝、雄偉的身姿,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園總面積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陵宮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長方形臺基之上。共分正殿、東殿、西殿、寢宮 和東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為蒙古包式的穹廬頂,上面有俏麗的圓柱形裝飾品和用黃藍兩色琉璃瓦鑲砌的祥云圖案。下面是雙層藍色八角飛檐。東西兩殿比正殿略低一點,頂部與正殿相同,設(shè)有單層屋檐。三殿相互連通。正殿內(nèi)安放著成吉思汗的雕像,兩側(cè)殿內(nèi)的墻壁上繪有歌頌他豐功偉績的壁畫。殿堂的后面緊連著寢宮,安放著四個黃鍛覆蓋的蒙古包。包內(nèi)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兒帖、二夫人呼倫、三夫人伊緒,其胞弟別力古臺、胞妹哈撒爾、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圖的靈柩,包前盛放著歷代相傳的成吉思汗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關(guān)于他的逝世、葬地、靈柩的遷移等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盡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著他的真身,但幾百年來,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圣主的長眠之地。對成吉思汗陵寄以無限的崇敬和向往。這里經(jīng)常是香煙繚繞,祭奠活動不斷。直到今天,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還要舉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動。每到這一天,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而來。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潔白的哈達、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肥壯的整羊、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他的雄才偉略,寄托對他的不盡思念。

上一篇:蒙古族人口和分布地
下一篇:蒙古族舞蹈
相關(guān)文章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人口和分布地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蒙古族血統(tǒng)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的由來 蒙古族文化
推薦欄目
生辰八字運勢運程在線排盤抽簽情侶速配民俗預測姓名測試手相圖解面相圖解痣相圖解風水知識周公解夢趣味測試節(jié)日祝福陰陽歷轉(zhuǎn)換萬年歷
如果您不想在當前使用的電腦留下您的算命記錄,請點擊首頁的“重新測試”按鈕,如果沒有此按鈕,說明您的信息已經(jīng)清除
周易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算卦習俗同樣有著長遠的影響,請科學的對待它們,不要執(zhí)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Copyright © dajiaz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大家找算命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