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3:43:10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虢姓的來源_虢姓起源_虢姓的來歷
姓氏源流
單一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叔父虢叔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的二叔父姬仲、三叔父姬叔被封于虢地,建立了虢國,史稱虢仲、虢叔。其后裔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多稱虢氏。虢,周王朝時期的諸侯國名,實際在歷史上分為五個虢國。虢仲被封在雍地(今陜西寶雞),史稱西虢(其后裔遷封今三門峽虢國);虢叔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史稱東虢。
在西周時期,由于受到犬戎的不斷侵擾,西虢分裂成為兩部分,分別向東遷徙:一部分遷徙到上陽(今河南三門峽陜縣李家窯),之后稱南虢;另一部分遷徙到下陽(今山西平陸),則稱北虢。后來,部分西虢后裔與羌族人在西虢故地即今陜西寶雞又建了一個虢國,史稱小虢。到了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在大舉東遷之時,由于鄭武公姬滑突(姬掘突)護駕、建東周王朝有功,就把東虢之地封賞給了他,因此在史書上記載:“周平王四年(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鄭國滅東虢。”東虢后人遷至陜地三門峽虢國的北虢,即今山西平陸,到公元前655年,晉滅陜地虢國。當(dāng)時,南方的荊國迅速強盛起來,荊國君主莊王熊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定王剛即位立足還未穩(wěn)之際,借口東周無辜滅東虢,不善待被晉滅的陜虢虢公族為名,親率荊國軍隊興師問罪,曾一度攻擊到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周定王當(dāng)時大為恐懼,連忙找來虢仲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陽曲(今山西太原),再次建虢國的新封國,還賜爵號為公爵,稱陽曲諸侯封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郭”、“虢”二字同音通假互用,故而姬序即號稱虢公,亦稱郭公。因此陜地三門峽虢國一帶成為虢氏的散播地,而太原陽曲就成為虢氏(郭氏)諸侯國的受封地。
在歷史上,人們對這些虢國的認定是不一樣的,有四種觀點:
五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皆為諸侯國。
四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小虢、虢國(南虢、北虢)是諸侯國,南虢、北虢實為一家。
三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北虢是諸侯國,南虢臣屬于北虢,而小虢不算數(shù)。
二虢說:認為東虢和虢國(南虢、北虢)是諸侯國,西虢是采邑,小虢不算數(shù)。這些虢國的后來在春秋時期先后被強權(quán)諸侯大國所吞滅,例如:周莊王姬佗十年(秦前出公嬴出子十七年,公元前687年),秦前出公出兵滅了小虢,將其地收改為雍邑。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出兵滅了南虢(今河南三門峽陜縣李家窯)與北虢(今山西平陸),將其地分別收改為上陽邑和下陽邑。這些虢國滅亡之后,其公族子孫以及部分國人便分別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虢氏、或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虢氏、郭氏同宗同源,郭即虢,虢即郭,其郭氏還成為了當(dāng)今中國排行第十六位的超級大姓,人口約一千七百二十三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1.1%左右。
姬姓來源:虢郭通用
史書記載,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叫姬叔(虢叔)、姬仲(過仲),虢是他們封國的國號,后代以國號虢為姓氏。史書又說,周文王經(jīng)常“咨于二虢”,即向虢仲和虢叔咨詢政事。
為什么將虢作為封國的國號呢?
原來,生活在陜甘一帶的周人,在周太王時遷居今陜西省岐山和扶風(fēng)交界處的周原一帶,在這里建筑城邑,建立了周族的大本營。直到文王末年遷都豐邑,這里一直是周人的政治中心。
周原的西邊就是寶雞,寶雞在古代叫陳倉!独ǖ刂尽氛f:“虢國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余里又有城,亦名虢城。”這說明寶雞一帶的確有兩個虢國,其中一個虢國的遺址就是今陜西寶雞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應(yīng)該在該縣城以西5公里的地方。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岐山鳳雛宮殿基址的窖穴中,發(fā)掘出大量的早周甲骨,在編號為23號的卜甲上發(fā)現(xiàn)有“于尚椃”三個字。尚椃即上虢。既有上虢,必有下虢,就像虢國后來有上陽城和下陽城一樣。上引古陳倉的兩座虢城當(dāng)分別為上虢和下虢,揆諸情理,虢仲排行在前,其城當(dāng)為上虢;虢叔排行在后,其城當(dāng)為下虢。這兩座虢城位于周人都城的外圍,其作用相當(dāng)于郭城。
可見,虢國之封號本來就有郭城之義,虢在周人的眼里就是郭。
在虢國所鑄的青銅器中,有城虢仲簋、城虢遣生簋。虢前冠以城字,城虢并提,城虢即城郭,意即城之外城。周代青銅器又有班簋,銘文中有虢城公,虢城公亦即郭城公,虢城就是郭城?梢,周代的虢人皆知虢就是郭。
遷徙分布
虢國的封國最初在陜西寶雞一帶,但是到了西周厲王時期,由于王室逐漸腐敗,加上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威脅,周人的統(tǒng)治中心變得不安全起來,史書稱之為“王室多故”。于是,西周晚期出現(xiàn)了東遷的潮流。先是始封地在今陜西華縣的鄭國東遷到今河南鄭州一帶,隨后虢國也東遷到今三門峽一帶,建立了虢人新的大本營。最終,周王室也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期。
考古工作者在三門峽上村嶺發(fā)現(xiàn)了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轟動了海內(nèi)外,F(xiàn)在,在墓地原址建立了著名的虢國博物館?梢哉f,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就是郭姓的祖墳,海內(nèi)外郭姓到上村嶺墓地來參觀,實際上也是上墳掃墓、祭拜祖靈。
虢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排除郭氏不計,其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卻名列第八百七十九位,以長沙為郡望。
現(xiàn)在湖南省的長沙市、益陽市南縣三仙湖一帶,尚存虢氏后裔的一大支族。其遷徙情況是:五代時自山西太原遷江西,明成化年間自贛遷湘之長沙新康都六甲,今屬望城縣靖港鎮(zhèn)大泊湖村。
據(jù)家譜文獻《長沙虢氏族譜》的記載:“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勛標王府;三君譽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淵源家學(xué);征大夫于晉國,丕丕皇猷。在昔家聲,昭垂后裔。迨以郭更虢之后,仍本姓者,僅吾一支,歷籍本豫章遷茲,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
長沙虢氏一支為古虢氏僅存的承嗣,系明朝成化年間由江西饒州遷湘地的,姓氏由“郭”復(fù)“虢”,至今已歷五百多年,丁口繁衍達萬,后裔再遷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廣東、臺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