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1:38:05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皋姓的來源_皋姓起源_皋姓的來歷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
源于偃姓。出自遠(yuǎn)古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皋陶氏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皋陶[讀音作gāoyáo(ㄍㄠㄧㄠˊ),不可讀作gǎotáo(ㄍㄠˇㄊㄠˊ)]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后,又名咎繇,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的首領(lǐng)。他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jì)堯帝之時,逝世于夏禹之時,活到一百零六歲。皋陶歷經(jīng)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地輔佐堯、舜、禹三帝君,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fā)展生產(chǎn),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xiàn)。他功高德厚,夏禹根據(jù)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病逝在六安,大禹懷念皋陶的功績,墓葬六安,并“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皋陶的主要功績,就是為堯、舜、禹制定了刑法和教育制度,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皋陶是在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后人尊為“斷獄之神”。中國的司法之所以叫“法”,是得名于皋陶斷獄的一頭獨(dú)角獸,那獨(dú)角獸的名字就叫“法”。
春秋時期的英國、六國等小諸侯國,都是皋陶的后人所建之國。“六”,即是皋城(今安徽六安),皋陶就是古代六安國的始祖。“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古代隸屬于六安國(今安徽六安)。皋陶氏的后人宗族支系后來一直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東十六公里小廟村六合公路北側(cè)尚遺存有皋陶墓冢。在史籍《虞書》、《左傳》、《水經(jīng)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記》等中,對于皋陶的事跡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記載。皋陶是保定高陽人,因此也稱為高陽氏。在歷史評說上,皋陶與堯、舜、禹三帝的聲望并列,后世人皆稱為“古代四圣”。皋陶的后裔子孫皆以祖先為榮,其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皋陶氏,后省文簡改分稱皋氏、陶氏、李氏等,皋陶是這些姓氏的統(tǒng)一得姓始祖。
皋氏的“皋”字作為姓氏讀音作gāo(ㄍㄠ),作為名字或其他用途讀音作gǎo(ㄍㄠˇ);陶氏的“陶”字作為姓氏讀音作yáo(ㄧㄠˊ),不可讀作táo(ㄊㄠˊ)。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廣陵族之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皋如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吳郡有皋姓,系春秋時越大夫皋如之后。”春秋后期的越國有個大夫叫皋如,在他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皋氏,世代相傳至今。漢朝時期有個司徒長史叫皋誨,就是皋如的后裔子孫。
姒姓皋氏皆尊奉皋如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赤狄族,出自赤狄分支東山皋落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赤狄亦作“赤翟”,是春秋時期狄人的一支,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晉國人相雜居,是春秋時期實(shí)力最強(qiáng)、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赤狄主要有六個氏族組成,即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晉國壓迫,東下太行“伐邢、滅衛(wèi)”;齊桓公率領(lǐng)鄭、宋等華夏國抵御狄人,“救邢安衛(wèi)”。此后,赤狄還攻打過鄭國、東周、齊國等諸國。皋落氏,春秋時期晉國人稱之為東山皋落氏。其原居地有三說:一說在今山西省垣曲縣。史籍《水經(jīng)注·河水》中記載:“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逕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傳》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縣東南有皋落鎮(zhèn)。
一說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史籍《后漢書·郡國志》中“上黨郡壺關(guān)”條款劉昭《注》引《上黨記》中記載:“東山在城東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漢壺關(guān)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
一說在今山西省昔陽縣。宋朝時期的《樂史》中說樂平縣有皋落鎮(zhèn),“即古東山皋落氏之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jì)要》及《山西通志·樂平縣》都指明,這個皋落鎮(zhèn)(村)在樂平城東南七十里。 以上三種說法所指事件發(fā)生地點(diǎn)各異,但都認(rèn)定是晉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晉獻(xiàn)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據(jù)晉獻(xiàn)公所寵愛的驪姬說:“皋落狄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君之倉廩固不實(shí),又恐削邊疆。”又說,“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倉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當(dāng)時晉獻(xiàn)公向狄人區(qū)域“啟土”還處在開始階段,晉國的實(shí)際控制僅汾涑平原,還未能越過沁水。今垣曲縣皋落鎮(zhèn)距晉都絳一百公里左右,正在晉獻(xiàn)公執(zhí)政時期晉國邊境的東方境外。除了當(dāng)時晉國宮廷陰謀置申生于進(jìn)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晉獻(xiàn)公令申生“盡敵而返”,并在此以前東向伐驪戎,大概都出于驅(qū)除分布在晉國以東以南的戎狄,以便掃清通往周王境內(nèi)的道路。后來晉文公收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可以說是晉獻(xiàn)公東向狄入境內(nèi)“啟土”的繼續(xù)。另一方面,晉國向東北的境土擴(kuò)張,與狄、赤狄往東北退縮是同一進(jìn)退過程。晉獻(xiàn)公時東境不過沁水,今長治縣及昔陽縣境內(nèi)的皋落部落遺址,當(dāng)與皋落往東北遷徙有關(guān)。 皋落氏族為赤狄中的強(qiáng)部,史籍《左傳》僅一見皋落氏名稱,大概是由于以后僅舉“狄”名,而未予詳載其具體部族名稱的緣故。 到春秋后期,晉國稱雄,在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姬獳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先滅了潞氏,接著又滅其余諸部,將大部分赤狄部落收服,之后漸被晉國融合。
在原赤狄族人中,有以原氏族名稱為姓氏者,如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等。皋落氏族人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皋氏、狄氏、余氏、段氏、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皋氏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的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四十三位,以吳郡、廣陵為郡望。
今上海市,北京市,陜西省的西安市,江蘇省的鹽城市濱?h,云南省的彌渡縣,山東省的濰坊市臨胊縣,臺灣省的臺北市、桃園縣等地,均有皋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