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1:32:00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篤姓的來源_篤姓起源_篤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篤馬河,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篤馬河,就是今馬頰河,在漢、南北朝、唐朝初期稱作篤馬河。據(jù)公元六世紀北魏時期著名學者酈道元撰著的《水經(jīng)注》記載:“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二十里。”這里所說的平原縣,即今山東省的德州市。篤馬河是一條非常古老的河道,為大禹所疏“九河”之一,數(shù)千年來,滄桑屢變,古河已堙。
篤馬河源出河南省濮陽縣金堤閘,東北流經(jīng)河南省濮陽、清豐、南樂,河北省大名,至莘縣沙王莊進入山東境內(nèi),經(jīng)莘縣、冠縣、聊城、臨清、茌平、高唐、夏津、平原、陵縣、臨邑、樂陵、慶云等縣,至無棣縣黃柏嶺以下注入渤海。河道全長四百二十八公里,流域面積八千三百三十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三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鴻雁渠、德王河、裕民渠、唐公溝、篤馬河、朱家河、寧津新河、躍馬河等。
據(jù)史書記載,篤馬河在歷史上由于受黃河決口、南北大運河的開挖、引水濟運和減河分洪等影響,歷史變遷與治理頻繁。自東周黃河大徙后,直到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北出漳衛(wèi)達六百十三年之久,造成篤馬河重大變遷。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黃河決口于館陶沙丘堰,刷出一條屯氏河,東北流經(jīng)今臨清西南、清河、冀縣、滄州一帶。漢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黃河在靈縣(今山東高唐)嗚瀆口潰決,沖出一條嗚瀆河,又穿過屯別河,此出為屯氏別河,在今恩縣以西分為南北二支,南支稱屯氏別河南瀆,在平原、樂陵間,沿篤馬河東北流至無棣、沾化一帶,又沿鉤盤河東流入渤海;北支叫屯氏別河北瀆,經(jīng)今平原、德縣、樂陵、無棣以北入海。進入唐朝后,黃河水患日益頻繁,在唐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唐朝政府為分泄黃河洪水,利用黃河故道及篤馬河為主體,開通了一條從清豐、南樂,經(jīng)莘縣、冠縣、高唐、夏津、平原、陵縣、樂陵至無棣入渤海的排水河道,即唐開馬頰河。當時叫“新河”,走向大體與黃河平行,從此,馬頰河代替了古老的篤馬河,在歷史上又稱為“唐故大河北支”。
在史籍《大清一統(tǒng)志》中記載:“唐時馬頰河出澶州、清豐界。”就其分黃作用來說,馬頰河當出于濮陽、清豐間的黃河故道,由此東北流,經(jīng)今清豐北,又東北經(jīng)南樂北進入山東境,又東北經(jīng)冠縣、莘縣間,又東北經(jīng)堂邑、清平以北,又東北經(jīng)高唐、夏津間,又東北經(jīng)平原以西、德縣以北,樂陵之南,無棣之北,至月河?谧⑷氩澈。從流徑路線看,在平原以上基本沿行了篤馬河故道,平原、德縣之間沿行了漢代屯氏別河北瀆的一段,而以下則沿行了古鬲津河的下游,較古篤馬河的出海路線略向北移。從此,不僅濮陽以西古篤馬河的上源完全湮沒,而且使平原、德州間的古篤馬河行于馬頰河之南,終于演變?yōu)轳R頰河的支流。
在居于篤馬河流域的住民中,古來即有以大禹治水所疏浚的篤馬河名稱為姓氏者,稱篤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篤氏。
第二個淵源
延篤,公元?~167年,字叔堅,南陽犨人(今河南魯山)。延篤少從唐溪典、馬融受業(yè),博通經(jīng)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于京師。舉孝廉后官為平陽候相,后以師喪棄官。漢桓帝劉志執(zhí)政時期,曾以延篤為博士,拜議郎,與朱穆、百邊韶共著作東觀。不久又官升京兆尹。延篤為官寬仁愛民,深受百姓的歡戴。后以正直而得罪了權(quán)臣梁冀,遂以病免歸家。在家居時,延篤為教授,后遭黨事之禍而被禁錮,深受迫害,身心虛疲。漢永康初年(公元167年),延篤病逝于家鄉(xiāng)。家鄉(xiāng)民眾深切懷念他,勾繪其圖形,專供于屈原廟中。延篤論解經(jīng)傳,多所駿正。著有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等二十篇。
在梁冀橫行之際,有延篤的后裔族人為避災禍,改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篤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三國時期蜀漢國大將尚篤,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尚篤,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quán)的大臣,時任五虎上將趙子龍所部的監(jiān)軍,多次隨趙子龍北上伐魏。諸葛亮屬下的督軍從事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稱贊蜀漢的諸位大臣和將領,其所頌述多載于《蜀書》。在所贊趙子龍、陳叔至時寫道:“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云,懼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鎮(zhèn)南粗強,監(jiān)軍尚篤,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蜀漢政權(quán)滅亡后,尚篤的后裔子孫為避免曹魏政權(quán)加害,有以先祖名字魏姓氏者,稱篤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彝族,出自彝族始祖阿普篤慕,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阿普篤慕是滇、川、黔、桂四省區(qū)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彝族在歷史上沒有定譜的姓氏,所實行的是“父子連名制”。父子連名制,是由父名和子名順推正違構(gòu)成的。一般地,父親名字的最后一個字,皆作為兒子名字的第一個字,然后依次類推,十代為一輪。
據(jù)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濫》的記載,阿普篤慕生活在遠古的洪荒時代,原居蜀地,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十三代子孫。在彝族語言中,“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篤慕”是他的真正名字。阿普篤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為彝族六祖。阿普篤慕成年后,天降大雨,造成洪災,迫于洪水,彝族先民們由部落長阿普篤慕率領,從世代居住的地方遷到洛尼山(今云南昭通)一帶暫避洪水。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一帶地少人多,不宜長期居住。
大約在在周平王姬宜臼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阿普篤慕在“阿努白山”(今落雪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長們的大會,將其民眾分成六個部落,跟隨其六個兒子向外去開拓疆域:
老大慕雅枯和老二慕雅切率領武部落和乍部落向云南的西部、南部和中部發(fā)展;
老三慕雅熱和老四慕雅臥率領糯部落和恒部落沿著金沙江流域進發(fā),逐漸到達現(xiàn)在的大、小涼山和四川南部;
老五慕克克率領布部落在云南的東部、東北部,以及貴州的興義、畢節(jié)一帶發(fā)展;
老六慕齊齊率領默部落則到廣西的隆林一帶發(fā)展。
六部在各地生根發(fā)芽,繁衍成今天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qū)滇、川、黔、桂四省區(qū)的彝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彝文典籍中有兩種版本予以了記載,一種版本叫作《六祖分支》,另一種版本叫作《我祖魂光輝》,在其中都記載了阿普篤慕將六個部落分向四面八方,去開拓疆域,發(fā)展農(nóng)耕,繁殖六畜,在彝族歷史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在典籍《蘇頗·祭篤慕》中,以阿普篤慕為始祖第一世,以阿普篤慕的名字為姓氏之始,稱為篤慕氏,或稱作篤氏,形成了彝族篤氏譜系,是為彝族的正統(tǒng)姓氏。在篤氏譜系中,記述的彝族父子連名制是:祭篤慕(篤祭氏)→慕客客(篤慕氏)→客麻頗(篤客氏)→頗麻查(篤頗氏)→查末勒(篤查氏)→勒阿德(篤勒氏)→德伯栗(篤德氏)→栗托諾(篤栗氏)→諾德布(篤諾氏)→布岜岜(篤布氏)……然后,再從篤祭氏開始進行新的十代子孫輪回。
現(xiàn)代彝族人多使用漢姓,其主要的由來:一是中央政府派駐長官賜姓,在封建王朝分封土司時,賜給土司長官一個漢姓,伺候便以賜姓為世代相傳的姓氏;二是以地名代姓,用地名的漢字名稱首字為世代相傳的漢姓;三是與其他民族融合所帶來的姓氏,另外,還有的是隨本部落頭人名字的首音漢字為姓氏,或干脆以漢族行政長官的姓氏或字來作為自己的姓氏。
第五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木華黎后裔篤麟,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在《陜西大荔拜氏家譜·世由篇》中記載:“拜氏是元朝初年木華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年間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經(jīng)山西遷居大荔沙苑。”
在拜篤麟的子孫中,有姓拜氏者,也有以先祖名字改漢姓篤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于滿族,出自名末清初滿族將領完顏·篤爾巴,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完顏部,以部為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時,成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完顏、訥圖、喀拉沁、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在完顏氏后裔中,有一個完顏·篤爾巴,是滿洲鑲藍旗人,世居厄爾渙,初任佐領,隨從愛新覺羅·皇太極征伐明朝,在敘功時授二等輕車都尉。
在完顏·篤爾巴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后漢化簡稱篤氏。